火热的7月,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师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践,是学校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推动实践育人的具体探索,是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凝心聚智,同向发力

(一)学校党委举旗定向,固本培元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学校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全面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领导,建立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机制,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切实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的关注与回应。三是完善工作路径。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践行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并广泛利用新媒体,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式,彰显宣传教育成效。
(二)基层党组织创新落实,丰富内容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2024年7月前后,多个院级党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明确要求院内师生深入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创新理论,系统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设计安排,以全员育人为指导,全面有重点地鼓励党政干部、团学干部、专任教师结合岗位职责和专业课程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实践,助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有效发挥作用。院级党组织一头连着教师,一头连着学生,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地方,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育人的桥梁与纽带。多个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对接地方发展需要,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设计与渠道拓展,使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呈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动局面。三是做好指导与服务。青年学生是思想意识还未完全定型、最具个性的群体。院级党组织用心用情做好工作指导与保障服务,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春风化雨中实现,让青年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学校培养更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广泛参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学生理应成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据初步统计,201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人数达300余人。尽管在在校生中的占比不高,但他们是优中选优的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代表,他们当中有的是本科生,有的是研究生,有的是文科专业,有的是理工科专业,有的是汉族,有的是少数民族,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等全过程、各环节,思想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成为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参与者、实践者。
二、守正创新,多维拓展
(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

体育学院依托云南省教育厅“浸润行动计划”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学生在临沧市镇康县开展“石榴红”专项活动。活动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项目,通过传统武术支教、传统体育项目改编、少数民族文化调研、卫国戍边精神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树牢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法学院在普洱澜沧县推广普通话。他们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搜集整理村民们日常生活用语,开展贴合广大群众实际需求的推普讲座,推动了乡村语言文化建设。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林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分别在新疆、普洱、玉溪、迪庆、普洱宁洱、昆明石林、保山施甸、隆阳、龙陵和昌宁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他们深入居民社区,走进纪念园、博物馆、中小学校,切身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与历史文化,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与活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立足产业,助力发展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在西双版纳调研天然橡胶产业情况,他们关注胶农的年龄结构、收入状况、割胶技术、发展瓶颈,了解了云南省天然橡胶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天然橡胶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找到了院企双方在项目共同申报、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的合作空间。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西双版纳、保山腾冲、大理剑川等地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师生发挥专业优势,为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园林园艺学院特别关注保山咖啡产业少数民族工人生活状况,坚持了人民立场,为地方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独特视角。
(三)深入社会,增进团结

学生处在新疆建立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宣讲、问卷调查、联谊交流和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深不同民族同胞间的了解和友谊。土木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分别在迪庆、西双版纳、昆明石林、普洱澜沧和宁洱,发挥专业特长,为少数民族群众普及知识,美化环境,呈现出一幅幅“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画卷。
(四)着眼生态,绿美山水
校团委以“生态文明,与我同行”为主题,组织“大手牵小手”实践队在保山腾冲开展实践和调研活动,通过理论教学、互动实践、走访调研、举办民族团结活动和夏令营等方式,了解了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增强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文法学院在景迈山古茶林实践调查,体会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润物无声,成效显著
(一)服务了学生成长成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走出校园“象牙塔”,走进热火朝天的社会生活,他们用脚步丈量了多姿多彩的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了民族团结之美、社会和谐之美,在心灵深处激发起了文化自觉,用行动实践了“四个自信”。很多学生表示,活动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们将更加注重理论学习、更加注重实践锻炼、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砥砺前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时代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
(二)服务了学校特色培育
学校立足特色学科、发挥区位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建设、特色培育全过程,相继建成了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古茶树研究中心等多个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林业特色的育人基地和科研平台,构建了“红底绿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获评“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服务了地方全面发展
广大师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民族特色资源,围绕民族文化、竹、甜笋、茶、林下经济等方面贡献聪明才智,涌现出董文渊、蓝增全、辉朝茂、柏顺文等一大批基层老百姓交口称道的“西林人”,有力助推了地方既增收又增绿,维护好绿水青山,实现好金山银山。
(四)服务了国家目标战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多年来,学校紧盯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压茬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了西林作为,留下了西林印迹。
作为地处云南多民族大家庭和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在各民族肩并肩、手挽手团结奋斗的新征程上,学校将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担当,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培养更多具有民族复兴大任的林业人才,更好增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情感认同。(来源:宣传部/文/图:冷瑾/审核:张武先/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柏顺文/责任编辑:张冉)